每一家口腔机构,都有一段“尴尬期”。
营业额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数字;团队看似忙碌,却少有真正的协同;老板和核心医生既焦虑又疲惫,想破局,却又不知从何开始。
这个行业变了。
过去凭借一个擅长种植或正畸的医生,就能撑起一家门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更卷,患者更精,医生和护士流动更频繁。诊所想要在这个周期活得好,不能再寄望于个人英雄式的奇迹,而需要系统能力:从顶层设计、运营机制,到数据落地、股权激励,再到最难的那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共识与信任。
在刚刚完结的《周·游·列:如何渡过口腔机构的“尴尬期”?》专栏中,周游列老师以“志合与行”团队过去三年深度陪伴数十家门诊的实践为切片,分享了如何识别并跨越门诊成长的关键断层。
去年,在周老师团队深度陪伴的18家门诊中,有16家实现了超30%的净增长,但比起数字,更值得反复咀嚼的是那些从单体诊所到区域连锁、从依赖个人到依靠团队的转型故事。
不少门诊院长在业绩下滑后,总归结于“市场不景气”。但细看数据,往往是结构问题。
本专栏中,志合团队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
某家中型门诊2022年整体下滑200万元,团队一口咬定是疫情导致。然而深入拆解后发现,基础治疗(根管、拔牙)并未下降,真正流失的是种植复诊患者,正好少了200万元。
这背后暴露的,是机构对关键环节的盲点。如果只看财务报表而忽视诊疗结构和转化链路,管理就沦为拍脑袋。周游列老师在专栏中反复提出,数据若只是“看”,没有成为决策依据,那就只是数字泡沫——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用它来验证认知、统一目标、驱动行动。
SY口腔是一家有40年历史的老牌门诊。它一度靠技术口碑吃饭,市场份额稳固。但当患者需求变化、团队换代加快,旧有的运营和管理体系就显得吃力。黄院长在尝试市场活动中多次“扑空”,团队内部矛盾重重。
志合团队为其搭建了“敏捷小组”,让医生、护士、前台在共同目标下协作,也用阶段性数据复盘帮大家看到努力的结果。再到后来,SY口腔引入股权激励,正畸业务两年增长400%,不仅业绩上了台阶,团队的目标感和归属感也显著增强。
周游列老师在专栏中总结,“机制是为了让团队做正确的事,看到正确的因果,从而形成正确的预期。”治理不是冷冰冰的控制,而是让团队在理性和信任中一起往前走。
SF口腔起初把改革寄望于外部咨询,结果水土不服。直到与志合团队合作,从建立合伙人体系开始,才逐渐捋清了方向。志合团队引导其把“医生团组”作为基本作战单元,明确利益分配、资源配置,让大医生带小医生,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的跨越。到2023年,SF口腔实现同比49%的增长。
类似的,还有福建WH口腔,从创始人一人带队到三家院区联动,靠的就是用小组作战、月度目标体系和数据看板,让团队开始主动思考,业绩也在没有额外营销投入的情况下稳步提升。
专栏中有一句话值得所有院长收藏:
“管理者最大的责任,是让团队从盯着自己看,转向盯着目标看。”
在所有案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关于“人运”的讨论。很多门诊抱怨护士是“小透明”,但事实往往相反。专栏里提到,一位护士在与患者的轻松聊天中,就帮助院长把原本只计划植入低端植体的患者,成功转换为高端方案。护士既是治疗流程的承接者,也是患者心理的稳定器。
遗憾的是,大多数门诊对护士成长没有清晰的职业路径,激励也停留在“多做多给”。久而久之,护士频繁流失,团队梯队无法稳固,患者体验随之下滑。
周游列老师在专栏中强调:“护士需要成长空间,医生需要战友,团队需要一起打胜仗。”这不是温情口号,而是门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口腔医疗机构治理,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高超的医疗技艺,也需要细腻的人心洞察,还需要理性的管理工具。周游列老师在专栏中借由“ODMA运营体系”和“SEC激励体系”,把复杂的经营问题拆解为可管理的模块,同时用真实的门店数据和人性化的治理思路,提供了另一种看待门诊“尴尬期”的镜子。
该专栏已完结,但行业还在继续剧烈分化。有人在抱怨市场不好,有人已经悄悄理顺团队、优化机制、激发数据价值。到下一个周期,你会在哪一边?
如果想回看《周·游·列:如何渡过口腔机构的“尴尬期”?》专栏的全部内容,欢迎加入【好的牙】会员,获取这个专栏的完整文章与案例档案。
此外,我们也为会员朋友准备了更多行业研究、深度解读、实用工具和闭门分享,帮你在这个周期里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希望进一步联系周游列老师团队,请与客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