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团队发布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共识指南

编辑部
2025-07-30
*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官网
*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官网

好的牙·讯|7月30日,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专家共识》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正式发布。该共识基于临床证据与技术分析,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的标准化操作指南。

共识指出,全球无牙颌患者数量在过去三十年显著增加,老龄化加剧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传统义齿制作依赖手工经验,存在印模变形、颌位记录误差等技术局限,患者需多次复诊,尤其对老年群体造成负担。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普及,口内扫描、面部扫描、3D打印和数控切削等数字化工具已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制作流程。相较于依赖临床经验的传统方法,数字化技术能显著提升修复精度、缩短治疗周期,并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然而,该技术在病例选择、标准化工作流程建立及长期效果评估等方面仍存在挑战。

*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官网
*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官网

共识详细阐述了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的临床操作流程。第一阶段通过口内扫描或口外间接扫描获取无牙颌数字化模型,结合面部扫描数据构建患者三维虚拟面容,为美学设计提供参考。随后利用CAD软件设计个性化托盘复合体,集成定制托盘、咬合堤及哥特式弓描记装置,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部件。

在第二阶段,医师使用定制托盘获取终印模,并通过哥特式弓描记或下颌运动追踪系统记录颌位关系,最终将数据导入虚拟架完成数字化设计。

在制造环节,共识对比了增材制造(如光固化3D打印)与减材制造(如数控切削)两种技术路径。3D打印可实现基托与人工牙的一体成型,但材料性能受限;数控切削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块分体切削后粘接,能兼顾力学性能与美学效果。研究数据显示,减材制造在基托适应性方面误差更小,标准偏差低于增材制造技术。

共识特别强调了数字化技术的临床适应症拓展价值。对于咽反射敏感、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或需快速修复的职业人群,数字化流程可将传统5次就诊压缩至2-3次。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偏远地区患者还能实现异地设计与制作。但共识同时指出,对于口腔黏膜大面积移动或舌体干扰严重的病例,传统边缘整塑技术仍是获取精准印模的金标准。

在疗效评估部分,研究数据显示,数字化义齿的咬合力达到130-225N,与传统义齿无显著差异,但数控切削制作的义齿基托适应性更优。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明,尽管3D打印义齿的美学表现有待提升,两种技术在改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方面效果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流程平均可节省58-233分钟临床操作时间,但设备投入成本较高。

共识指出,人工智能(AI)与增强现实(AR)技术将推动CAD/CAM流程革新,提升美学个性化设计能力。随着口扫精度提高及材料成本下降,数字化修复有望惠及更广泛人群。

扫码领取《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专家共识》原文件。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广告图
ABUIABAEGAAggcWPwwYotOeq4gQwsAk4ygI
会员解锁·更多产业深度内容
自由容器
去往PC端
更大视野·更多细节,点此去往PC端 >>
插件代码
企微礼遇
添加企业微信,获取这些权益:
  • 🧠 政策/数据更新第一时间通知
  • 📚 行业精选资料包领取
  • 🧾 会员更新提醒 + 解锁提示
  • 🎉 社群活动 & 优惠券福利
  • 💬 客服在线答疑(内容/下载/咨询)
自由容器
插件代码
【好的牙】内容基于公开资料与专业判断,供行业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读者需自行判断与承担风险; 版权归属本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商用。 🧾 如需勘误 / 投稿 / 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HDSW_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