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行业状况如何?
表面看,ADA调研显示行业并未陷入“衰退”,但多数当地牙科诊所已开始收紧判断,并在实际经营中做出更加谨慎的调整:有的在减员控支,也有的在更新设备、扩大服务半径。
对美国牙科诊所来说,成本上升、医保脱网、招人难,是必须直面的现实。
此外,美国牙科行业分化加剧,但整体并未失速——忙碌度趋稳、接诊结构调整、操作节奏更理性。
这不是一个“热”或“冷”的行业故事,而是一次关于结构、信心与路径选择的真实记录。
从宏观信心变化到诊所经营细节,这份美国牙科行业的数据报告提供了一个观察周期震荡下行业自我调节的切面,也为中国口腔同行们提供了某种参照。
以下:
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从业者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的信心整体下行。
据ADA健康政策研究所(HPI)发布的季度追踪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仅30.8%的牙医对美国整体经济表示“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较年初的56.3%大幅下降。
对牙科行业及自身诊所的信心也同步走低,分别跌至45.2%和50.4%。ADA首席经济学家Marko Vujicic博士表示:“当前对美国经济持怀疑态度的牙医比例已超过乐观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季度报告中,ADA首次公开分组展示了DSO与非DSO从业者的信心差异:
● DSO牙医中,有75.6%对自身诊所的经济状况表示“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68.3%对行业整体表示“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
● 但非DSO牙医中对应比例分别为49%和43.8%。
这一差异表明,大型组织化诊所对未来形势持相对积极态度。但由于第一季度时期报告未提供同类数据,暂无法对DSO群体的信心变化趋势作出比较。
此外,在地域与执业模式方面,亦可见信心分布的结构性差异:
● 2025年第二季度期间,在小规模单人执业牙医(Solo dentists)中,仅有39.3%对行业持乐观态度,远低于2至9人规模诊所的53.6%;
● 地处前20大城市的牙医对美国经济不信任比例达39.6%,而郊区牙医对美国经济不信任比例仅为20%。
此外,不同群体对经济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通胀与成本上涨”“人员招聘困难”“医保网络结算限制”等方面。这些不确定性已开始影响诊所实际经营选择,表现为投资决策收紧、保险网络调整等,将在后文详细展开。
尽管信心下滑,但从患者流量与服务能力两个角度看,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行业仍保持了基本稳定。尤其是在新患者预约等候时间与诊所自我评价的“忙碌程度”指标上,数据呈现出结构性回落与缓和。
在2025年第一季度时期报告数据中,牙医自评“过于忙碌,无法满足所有就诊请求”的比例为12%,低于2024年全年各季度平均值;“刚好完成所有患者治疗,未感压力”的占比为39%;而“有余力接待更多患者”的比例升至28%,为近一年以来的最高点。
2025年第二季度时期则延续了这一趋势:
● 表示“接待全部患者但不感压力”的牙医比例上升至40.4%;
● 认为“人手不足、过于繁忙”的诊所占比维持在12.7%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
● “明显不够忙”的群体比例从第一季度时期的28%略降至26.7%,显示部分地区存在就诊需求缓解或排队压力下降的现象
在平均新患者等候时间方面:
● 第一季度时期内,初诊患者需等待约14.4个工作日,比2024年全年略有上升;
● 第二季度时期内,该数值降至13.3天,为近六个季度最低值。
值得注意的是,等候时间在不同执业模式和地域间差异较大:
● 个体执业牙医诊所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1.7天,而2至9人诊所为16.3天;
● 郊区地区诊所等待时间为15.7天,乡村地区为19.2天,高于排名前20的城市(9.4天)与其他城市区域(12.3天)
● 女性牙医的患者等候时间(19.0天)明显高于男性牙医(10.6天),可能与服务密度、人力资源配置或工作节奏相关
整体来看,虽然经济信心下降,但在预约与服务环节并未出现“需求断崖”或“排队剧增”现象,反而显示出诊所运转更为理性、有序的迹象。这也为后续章节中所涉及的“经营决策调整”与“费用控制应对”提供了逻辑基础。
2025年上半年,尽管整体经济信心下行、诊所业务压力有所缓解,但“招不到人”的问题依旧被大多数牙医视为运营中的突出障碍。
招聘需求仍维持高位,核心岗位集中于牙助与牙卫
据ADA报告,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中:
● 有 39.0%(第一季度) 和 39.7%(第二季度) 的牙医表示正在招聘牙科助手(Dental Assistant);
● 33.1%(第一季度) 和 37.1%(第二季度) 的牙医正在招聘牙科卫生员(Dental Hygienist);
● 行政人员(Administrative Staff)与牙医本身的招聘占比分别在11%–29%之间,整体比临床辅助岗位略低。
数据说明,美国牙科行业2025年上半年招聘热度与2022年初相比并无明显缓解,且各季度数据高度稳定,招聘难题并未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系统性好转。
“非常难招”的比例虽略降,仍处高位
在招聘难度的主观评估上:
● 第一季度时期,87.9% 的招聘牙医认为牙科卫生员“非常”或“极其”难招,牙助岗位为72.0%;
● 到第二季度时期,这一比例分别下降至74.1% 和 38.3%,尤其牙助岗位的“极端困难感”有较大回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据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表明美国牙科行业招聘挑战虽有边际缓和,但根本性解决尚未实现。
不同群体在招聘策略与难度感知上存在明显分化
2025年第二季度时期的报告中进一步揭示,不同群体在招聘行为上的分布差异: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
● DSO体系凭借规模与制度优势,招聘意愿更强,难度感受更低,尤其在牙助岗位;
● 个体执业牙医诊所(Solo dentists) 虽招聘需求较小,但在实际执行中面临更大困难,资源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
● 女性牙医整体招聘活跃度略高,但对岗位难度的主观评价也更严苛。
此外,年龄越大的从业者在招聘上的积极性逐步下降,而“认为招聘极其困难”的比例却在上升,显示出经验越丰富者越感受到行业结构性供给紧张。
随着经济信心下滑与成本压力上升,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诊所在经营策略上出现了一系列调整,主要体现在人员结构优化、软件与设备投资放缓、主动退出部分保险网络等方面。这些变动反映出诊所对未来收入模式与风险控制的更强烈关注。
诊所新增与裁撤并行,整体用人趋向保守
2025年第一季度,有 31.2% 的诊所表示自年初以来“新增了人员”,但也有18.1%表示“减少了岗位或裁撤职能”(不含正常离职)。在第二季度中,“新增人员”比例升至37.7%,而“裁撤或减少岗位”的诊所为7.1%,较第一季度明显下降。
这表示,诊所对人力的调整正在分化:部分诊所仍在扩张,另一些则保持收缩姿态,呈现出经营策略差异化的趋势。
软件与设备采购比例稳定,但地区差异明显
在新技术投入方面,第一季度时期有18.1% 的诊所投资了新软件,15.5% 采购了大型设备;第二季度时期,这两项比例分别升至 22.0% 和 19.5%。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比例在不同地区、诊所规模中差异较大,第二季度报告显示,2-9名牙医诊所中有 26.7% 购入设备,远高于个体执业牙医诊所(Solo dentists)的 15.7%;而城市地区诊所的软件投资意愿也高于农村与郊区。
脱网比例上升,保险关系正被重塑
在支付结构方面,主动“脱离部分商业保险网络”的行为逐渐成为趋势:
第一季度时期,19.9% 的诊所报告已退出部分保险网络,其中被影响的患者占原有保单人群的 24.5%;而到了第二季度时期,脱网比例升至23.8%,患者占比维持在 23.9% 左右,但在不同群体间差异较大。
举例而言,DSO诊所脱网后受影响患者比例为 7.5%;非DSO诊所则为 24.1%;个体执业牙医诊所(Solo dentists)的平均影响比例为 25.0%,高于2–9人合办诊所的 22.5%。
这一趋势可能与诊所希望提高自费比重、降低行政负担和对医保结算周期的不信任有关。长期来看,保险网络与个体执业牙医诊所之间的博弈关系将持续演化。
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行业整体面临成本上升压力,诊所普遍感知到通胀影响,并预期成本上涨趋势将持续,迫使其在经营与服务定价上做出更多调整。
消耗材料与人工成本上涨幅度最大
据第二季度报告,对自年初以来费用变化的问卷显示,54.0% 的牙医表示“消耗类材料”(如一次性耗材)成本上涨;42.0% 表示“员工工资”上涨;房租、实验室费用和耐用品设备的上涨感知比例也均超过30%。
若细化上涨幅度:在所有费用项中,“材料成本”和“实验室费用”被报告为“上涨超过10%”的比例最高,分别为 10.4% 和 12.8%。
而员工工资上涨幅度在“6–10%”区间最集中,说明薪资调整正在成为维持团队稳定的关键方式。
成本上涨预期强烈,“未来半年还会涨”成为共识
在“对未来六个月费用变化的预期”项中,65.0%的牙医认为材料成本还将继续上涨;49.1% 预期员工工资将进一步上涨;41.9% 预计设备采购价格也会持续上升。
相比“已发生的上涨”,牙医对“即将发生”的上涨感受更为普遍。这种预期反映了行业对供应链、劳动力市场与通胀政策的持续担忧。
不同类型诊所成本压力差异显著
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在个体执业牙医诊所中,“员工工资上涨”比例为 41.1%,与2–9人诊所的 43.8%相近,但在“设备类耐用品上涨”中,个体执业牙医诊所更集中于“上涨6–10%”区间,表明其对高额支出更为敏感。
地区差异方面,“城市诊所”中对材料与租金上涨的感知比例更高,而“郊区与农村诊所”则在工资与实验室费用上涨上更有压力
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诊所所处地理位置、采购规模与议价能力,正成为应对通胀的重要缓冲变量。
在儿科口腔服务中,普通牙医(General Practitioner, GP)是否主动接诊低龄儿童、是否具备开展初筛检查能力,近年来逐渐成为行业关注议题。
ADA在2025年第一季度特别设置了相关调查,数据揭示出美国基层诊所在低龄患者管理中的实践现状及短板。
半数GP接诊1岁以下患儿,但占比极低
报告显示,在第一季度时期,参与调查的普通牙医中52.5% 表示其诊所会接收“1岁或以下”年龄段的初诊患者,而在这类接诊群体中,该年龄段患者平均仅占其全部患者的 2.6%。
这说明,尽管有一半以上普通牙医开放低龄接诊入口,但实际服务量占比极低,儿科口腔资源仍集中于专业儿童牙医手中。
超七成执行膝对膝检查,但转诊依赖度高
在已接诊1岁以下患儿的普通牙医中,有 78.9% 表示会执行“膝对膝检查(knee-to-knee examination)”,然而,在完成该检查后,67.7% 的医生表示“会转诊至专业儿牙”。
这一数据结构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普通牙医对检查技术的掌握率尚可,但在诊断与处理能力方面,仍高度依赖儿牙支持,显示出基层接诊能力的“筛查有余、处理不足”。
早筛制度尚未形成规范协同
根据数据可以初步推断,虽然越来越多普通牙医愿意接触低龄儿童,但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接诊—评估—转诊”路径。
在儿牙资源分布不均、医保覆盖局限的地区,这种“转诊依赖”机制极易失效,影响低龄患儿的诊断与干预时机。
从公共口腔健康策略视角出发,提升普通牙医对1岁以下患儿的识别能力、形成稳定的早筛路径,是未来儿科口腔服务体系优化的关键基础之一。
为观察“后疫情时代”防控策略的变化趋势,ADA在2025年第一季度特别调查了各类防护措施的当前执行情况,并与疫情高峰期进行对比,呈现出“部分保留、部分退出、部分强化”的过渡特征。
多项防控措施已明显退场
从第一季度时期数据可见,疫情期间广泛实施的多项措施在当前已被大规模取消,其中:
● 测量员工体温的诊所比例从疫情期间的60.0% 降至 5.3%;
● 要求员工佩戴面罩的比例从 56.8% 降至 30.9%;
● 要求使用N95或3级口罩的比例也从 73.4% 降至 58.6%;
● 鼓励患者保持距离的措施执行比例下降更为显著,从 65.1% 减至 18.3%
少数措施延续甚至强化,形成“新防控底线”
尽管大多数措施正在退场,但部分设施性、结构性防控措施在疫情后反而被更多诊所采用。其中,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如HEPA过滤器)的比例由疫情期间的 60.7% 上升至 83.6%;远程牙科服务(Teledentistry)的使用比例也从 20.1% 上升至 60.0%
这类措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不依赖日常执行,属于“环境防控型”或“结构效率型”;二是与服务体验提升相结合,兼具感染防控与商业效率双重价值。
可见,一部分疫情时代引入的新工具,正在成为诊所日常运营中可持续的一部分。
从合规到选择:牙科防控已进入“弹性阶段”
从当前数据看,美国牙科诊所正在经历一场从“强制规范”到“自主选择”的防控转型:
● 低接触管理手段(如远程问诊、通风改造)被更多诊所保留;
● 高接触干预措施(如全员测温、物理分隔)则快速退出日常流程;
● 多数防控工具的去留,不再基于防疫政策压力,而更多取决于患者需求、诊所定位与运营成本。
在这一“弹性阶段”中,如何判断何为必要、何为多余,是诊所管理者新的平衡挑战。
回顾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信心明显走弱、招聘难度持续高位、成本上升成为常态,多数诊所在经营预期上趋于保守。然而,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也呈现出若干可被确认的结构性趋势与潜在机会。
以下五个方向,值得中国行业观察者持续关注:
● 经济信心左右投资与扩张意愿
2025年上半年,牙医对诊所、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的信心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尤其非DSO诊所与个体执业牙医诊所群体最为显著。信心变化已开始影响诊所的投资节奏、人力配置与业务策略,是影响下半年市场行为的核心变量之一。
● 行业正在形成“组织化 vs 独立化”双轨运营格局
在招聘能力、抗风险能力、设备投入与保险关系管理方面,DSO体系与个体执业牙医诊所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季度时期各项分组数据显示,组织化诊所在多个维度呈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与执行能力。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一趋势或可参考于连锁化牙科集团的模式升级判断。
● 人才瓶颈仍是限制扩张的关键变量
尽管整体“忙碌度”下降,但牙科诊所对牙助、牙卫、行政人员的需求维持高位,招聘难度则在多数岗位上未见明显改善,尤其在非DSO、小规模诊所中表现突出。人力资源的可及性正在成为制约服务供给能力的长期瓶颈。
● 接诊结构与诊疗模式正在发生缓慢转变
尽管牙科诊所接诊意愿已有所提升,但筛查主导、转诊依赖的格局尚未改观。
● 支付体系正经历“主动脱网”调整期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美国已有超过五分之一的诊所主动退出部分商业保险网络,受影响患者占比高达24%。这一转向反映出美国基层诊所正重新评估医保参与带来的价值与负担,未来可能引发患者支付结构的再平衡。
2025年上半年,美国牙科行业并未出现患者大规模流失或诊所普遍萎缩的现象。尽管整体信心走低、运营成本上升,但多数诊所并未停止调整,而是在人员配置、服务结构和保险关系上作出针对性应对。
对中国口腔行业而言,美国同行在应对招聘困境、成本上涨和支付结构变化时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观察窗口。
无论是个体执业牙医诊所的保守防御,还是牙科DSO的逆势扩张,都提示我们:在不确定周期中,诊所运营能力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结构调整的空间,而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