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在口腔医生的日常里,职业病从来不是抽象名词。它如同无声的暗流,贯穿于种植、修复、根管治疗等高精度工作,逐步侵蚀医生的身体状态和诊疗质量。
对许多口腔医生而言,肌肉酸胀、关节僵硬、神经麻木,是每天不动声色付出的代价。
多项研究与系统综述已充分证实,无论在我国还是欧美国家,肌肉骨骼疾病(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WMSDs)在口腔医生群体中的患病率普遍处于高位,且病程往往从短期的疲劳演变为长期的慢性损伤。
其中,腰部患病率最高,达65%,颈部次之为58%,背部亦超过50%。而在临床一线调查中,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检出率分别达到83.6%、67.2%、62.7%。
这些数字是由口腔医学操作本身决定的高负荷姿势与肌肉紧张反复积累的结果,它们不仅关乎牙医的个人健康,也直接影响诊疗稳定性和职业可持续性。
本文将深入探析工作姿势、视野局限与慢性疼痛三项问题,为口腔医生勾勒这场静默蔓延的职业风险全貌。
以下:
一、长期低头与静力负荷:无可回避的姿势代价
口腔诊疗的精细化操作,决定了医生长时间处于颈部屈曲、躯干旋转等非中立体位。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among dentists induced by work posture》一文中的系统人体工学分析数据显示,当医生处理上颌后牙区,尤其是第二磨牙时,Rapid Upper Limb Assessment (RULA)评分多提示“需立即改进”或“极高风险”。
这意味着,仅完成常规治疗,医生就必须在颈肩背维持较高的肌肉静力负荷。
《我国口腔医生WMSDs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一文中指出,口腔医生平均每日低头操作时间超过4小时。而即便是看似“适度”的20°-45°颈部屈曲,也会在数小时累积后造成颈后肌群被动拉伸、颈前肌群代偿紧张。
时间久了,局部微循环障碍与炎症自然会逐步加重,形成典型的慢性疼痛和功能受限。
当然,颈部易劳损,腰椎也难以幸免。在临床修复或根管操作时,牙医往往需要前倾身体以调整视野,这导致腰椎间盘内压力升高,最终使得退行性改变提早出现。

《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运动干预研究》一文中调查结果显示,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颈部患病率高达73%,肩部和腰部分别达到57%和53%,手腕不适也占比达到35%。
这些部位恰是操作精准的关键支撑区域。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虽然“坐式操作”“六手操作”可缓冲部分负担,但对医生而言,这是一种难以彻底规避的“职业代价”。
二、视野受限与诊疗精度:被动的折中选择
除姿势本身的风险外,视野受限也是导致WMSDs的重要推手。
操作空间的局限和口腔结构的复杂性,迫使医生不得不通过额外低头或头颈旋转来调整观察角度。《对口腔医生坐姿检测及Kinect坐姿检测系统的准确性评价》一文显示,仅依赖裸眼观察时,医生平均需额外低头15°-20°以获得清晰视野。长期如此,不仅加剧颈肩部负担,也直接影响微操作的精度。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指出,根管治疗、显微修复等操作对视野清晰度高度依赖。这种对精细视觉的持续依赖以及操作流程中的高重复性,容易形成工作负荷的累积效应,加剧颈肩肌肉疲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操作耗时和返工风险,从而造成“高强度重复操作-肌肉疲劳”的恶性循环。
在《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运动干预研究》的临床调查中,超六成口腔医生反映曾在工作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手部不适、麻木或力量下降。但这类问题往往直到影响操作时才引起医生的重视。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高质量放大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颈部肌肉负荷,但这类设备在部分基层机构仍未普及。
三、慢性疼痛与心理倦怠:职业信心的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性疼痛不仅是生理负担,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国内外多篇研究都表明,当疼痛症状持续存在且无法有效缓解时,口腔医生的注意力、操作精度和职业信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此外,长期疼痛与焦虑、抑郁高度相关,甚至会成为职业倦怠的重要推手。
《口腔科医生职业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的三级医院调查显示,有16%的口腔医生因疼痛而无法完成常规工作,甚至存在部分医生表示疼痛已成为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心理干预和认知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生焦虑,但根本问题在于疼痛与负担的持续存在。
因此,有研究人员指出,疼痛感知强化与情绪反应往往形成闭环:疼痛加剧焦虑,焦虑又放大疼痛体验。要打破这一循环,需要多层面介入,包括姿势调整、视野优化、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
四、临床前沿共识:多维路径的预防与干预
针对WMSDs的高患病率与复杂病因,近年来临床学界已逐步形成若干共识。
一是工作人体工学调整的重要性。通过改善工作椅高度、灯光布局、器械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肌肉负荷。《口腔常见职业病的防护》一文指出,PD理论(固有感觉诱导理论)在部分研究中被证实能够帮助医生形成更科学的姿势习惯。
二是视野设备的优化。《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among dentists induced by work posture》一文指出,使用高质量放大与照明设备可以降低颈部负荷超过30%,减少重复低头、旋转带来的损伤风险。
三是定时休息与放松训练。《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运动干预研究》一文中建议口腔医生每30-45分钟安排2-3分钟拉伸放松,简单的颈肩动作即可有效缓解局部肌肉紧张。
四是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处方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连续3个月个性化训练可有效降低口腔医生的肌肉疼痛评分,提升日常操作耐受力。因此,有研究人员建议将运动干预纳入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形成标准化预防路径。

五、未来考题:如何平衡精准诊疗与职业健康
随着患者对精准操作要求提升,口腔医生将持续面对高精度与高负荷并存的工作场景。职业健康管理或将逐渐成为口腔医学重点关注的领域。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nd Working Posture among Dental and Oral Health Students》一文指出,从医学生阶段建立WMSDs防护意识,完善健康档案和动态追踪机制,或许是提升职业可持续性的关键一步。
此外,随着数字化工具、放大设备的不断成熟,口腔医生有望获得更多“低负荷高精度”的可行路径,并在技术赋能与职业健康保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多层次干预与全程管理,职业健康与诊疗精度的双赢不再是理想,而是可期的现实。
参考资料:
1.后岷红. 口腔科医生职业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 34(4): 289-291.
2.陈定, 宋子玉. 口腔医生职业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运动干预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5中): 178-179.
3.Hyun-Suk Park, Jin Kim, Hyo-Lyun Roh, et al.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among dentists induced by work posture. J Phys Ther Sci, 2015, 27: 3651-3654.
4.韩翔翔, 李进, 孙荣寅, 等. 我国口腔医生WMSDs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3, 41(5): 358-365.
5.Ng A, Hayes M J, Polster A.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nd Working Posture among Dental and Oral Health Students[J]. Healthcare, 2016, 4(1): 13.
6.Lietz J, Kozak A, Nienhaus A. Prevalence and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and pain among dental profession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8, 13(12): e0208628.
7.刘国臣. 对口腔医生坐姿检测及Kinect坐姿检测系统的准确性评价[C].第十一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8.陈琛. 口腔常见职业病的防护[J]. 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