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一则“玩偶戴牙套”的奇闻登上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门推荐。江苏某牙科诊所表示,近一个月来钢牙套和牙齿正畸模型销量突然翻了三倍。但让医生哭笑不得的是——这批牙套并不是卖给人用的,而是“专供”给玩偶 Labubu 做装饰的。
“我从医十年,第一次遇到为玩具戴牙套的。”一位牙医在采访中如是说。
图源:封面新闻
起初只是一张在牙椅上“治疗”的 Labubu 图刷屏,后来大量淘宝商品和电商直播跟进,“彩色钢牙”“Labubu 专用牙套”“潮玩正畸”等关键词陆续爆红。
甚至已经有厂商为此开发了独立产品线:9.9 元起的简易牙模、199 元的手工多色钢丝,搭配小号胶水、镊子,直接打包售出。
这看似荒诞的一幕,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关于审美权力、商品功能、品牌反应速度与文化消费演化路径的深层博弈。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一个小玩偶的嘴上要装牙套?这背后,其实是当代年轻人“拟人化表达”的一次极致演绎。
Labubu 之所以能红出圈,靠的从来不是“功能”,而是“反差萌”。它看似愤怒,却经常穿着萌系套装;它本身呆滞,却能适配各种表情包和穿搭——这是一种极具当代性的“情绪容器”,年轻人在其中投射自己的情绪、审美乃至身份。
这也正是潮玩成为“高频次再叙事介质”的关键。一旦你接受 Labubu 是“你情绪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愿意为它“装点门面”、参与“生活改造”,而牙套——正好是一种兼具功能性、可见性与趣味门槛的理想道具。
Labubu 不需要咬合矫正,但它需要“社交存在感”。
这一点在电商平台的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淘宝上搜索“Labubu 牙套”,会出现大量页面明示用途:“钢牙牙套 装饰正畸 Labubu 专用”“萌颜正畸 颜控必备”“配套安装工具与固定胶”……
甚至评论区还有顾客晒图,详细展示“牙套上脸”全过程,并分享如何与帽子、贴纸搭配实现“整牙风时尚风格”。
这一幕其实可以被看作“去功能化医疗器械”的一个缩影。在视觉文化中,越来越多原本用于修复的器械(如鼻夹、颈托、绷带)逐渐演变成“潮流符号”,而牙套的“改造潜质”尤为突出:
• 它可拆可装,便于 DIY;
• 其构造精密,易产生“高级定制”联想;
• 彩色橡皮圈与钢丝本身具备美学趣味;
• 最关键的是:它曾经不被接受,如今的流行正是一种文化的“反讽性收编”。
这场“潮玩装牙热”背后,其实也暴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率先反应的是电商商家,而不是传统口腔品牌。
图源:淘宝网
从图中截图可见,部分淘宝店铺在热搜出圈不到48小时内,就上线了包含彩色钢丝、安装胶、牙套模型的“Labubu 专用正畸配件”,并配备图文教程、组合套餐,甚至给出了“情侣套装”“色彩分类”。
这些动作迅速、精准、具象,是典型的内容反向驱动供给链条:先有流量热词 → 再生成场景与痛点 → 形成小众需求 → 快速匹配供应 → 放大购买欲望 → 形成循环流行。
而反观许多正儿八经做牙套、做正畸的品牌,却还停留在“专家权威介绍+临床案例展示”这样过于单一的传播模式里。对年轻人的审美口味、社交需求与内容语境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匹配能力。
简而言之,不是年轻人不买牙套,而是你没懂他们想买的到底是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不止电商商家在反应,连口腔医疗机构也开始以“潮玩”为触点尝试内容转化。
杭州口腔医院大江东院区(通策医疗旗下)6月17日正式发布了“Labubu牙齿矫正体验日”活动,面向公众开放预约。用户可自带Labubu玩偶,由正畸科医生为其佩戴专属牙套,体验“正畸全过程”。
图源:杭州口腔医院大东院区公众号(左);小红书(右)
在此次活动中,Labubu不仅成为亲子互动的中介,更首次作为“拟人正畸患者”进入医院传播体系,完成了一次从社交热梗到医学场景的跨域跳转。它不再只是玩偶,而是——年轻人与专业医疗建立关系的入口符号。
Labubu 装牙套这个事件,并非孤例。
这背后是年轻人对“医疗符号”的再定义,是一种“将疼痛物品转化为美学素材”的当代表达逻辑。你可以说这是玩闹,但也可以理解为一次“文化主权的重写”:
我决定我的物品戴不戴牙套,跟功能无关,只跟表达有关。
这一趋势对牙科行业提出了更深的挑战:品牌是否能够从“治疗者”变成“共感者”?能否从功能语言过渡到审美语言?能否跳脱技术桎梏,进入文化空间?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专业不再是壁垒,只有“意义的生成能力”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Labubu不是在带货,而是在带你重新定义‘牙齿’的文化功能。”
一枚牙套可以用来矫正咬合,也可以装点身份;可以治牙,也可以引流;可以是医疗器械,也可以是潮玩配饰。
医疗边界的流动、商品身份的多重,正在挑战我们对“牙科产业”的既定想象。
而品牌要做的,不是一味跟风Labubu,而是去思考,自己的产品、审美和价值观,有没有可能也成为某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