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牙·讯|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Oral Health》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证实人类牙髓干细胞衍生的凋亡细胞外囊泡(hDPSCs-ApoEVs)能够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为牙周骨组织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无细胞治疗思路。
研究指出,牙周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导致不可逆的骨组织缺损。传统上,牙周骨再生主要依靠手术干预和骨移植技术,但这些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周期长和结果不稳定等局限。
研究团队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凋亡过程中释放的囊泡,经透射电镜确认其球形结构,并检测到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的高表达。
体外实验发现,0.25μg/mL浓度的囊泡处理使牙周膜干细胞迁移率提高1.5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量显著增加,且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成骨关键蛋白 RUNX2(Runt相关转录因子2)和 COL-1(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提升。
在大鼠牙槽骨缺损模型中,局部注射囊泡治疗组(每2天4-8μg,持续6周)较对照组新骨体积增加37%,骨密度提升29%。组织学分析显示,高浓度治疗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厚度明显增加,骨桥蛋白(OPN)表达量达对照组2.3倍。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期间未观察到心、肝、肾等主要器官的明显毒性反应。
该研究揭示了hDPSCs-ApoEVs在调节hPDL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与传统的干细胞移植相比,hDPSCs-ApoEVs治疗避免了细胞存活、免疫排斥和肿瘤形成等潜在问题。
研究团队指出,hDPSCs-ApoEVs在骨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表明其有望成为牙周骨组织再生的无细胞治疗策略。这一发现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该研究仅在大鼠模型中进行了体内实验,未来研究应在其他动物模型中验证这些发现的普遍适用性。此外,细胞外囊泡的分离方法和纯度可能影响其生物活性,因此进一步优化分离过程可能提高其效果并扩大其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