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口腔行业,如果要选一个项目既能撑住门诊营收,又足以让老板夜里辗转反侧,大概率还是隐形正畸。
这不仅因为它单例价格远高于绝大多数项目,也不仅因为它能漂亮地拉高客单均值。
真正让人琢磨的是,这个看似数字化、标准化、可批量复制的项目,背后其实藏着太多不确定性。
全额预付,周期动辄两三年,复诊依从性随时可能滑坡,患者轻则中断,重则中断,甚至退费… 不少老板在台面上说这是"现金牛",私下却更像在赌一个"拆不完的盲盒"。
就在这个行业既热又悬的档口,缔佳医疗(美立刻)在暑期前接连做了五场直播,试图把这个盲盒——或者说"黑匣子"——拆开给大家看:从付款、方案、膜片、产线到运营策略,几乎每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掀开来讲了一遍。
有人说,这是创新颠覆,有人说,这是一身"反骨"。
当新品上架,标签撕下,几成几败,市场自会说话。
以下:
01|隐形正畸:从“高价现金牛”到周期赌注
先说些宏观数据。
根据好的牙 DataLab测算,2020到2023年,中国隐形正畸市场的三年复合增长率已降到8.9%,比起过去动辄20%以上的预期明显收敛。这意味着,高歌猛进的阶段暂告一段落,市场开始进入需要更精细运营的周期。

从病例结构看,2023年全国正畸总量约为358万例,其中隐形正畸为51万例,占比约14%。到2025年,这个比例预计将接近18%。虽然从病例量看,隐形正畸还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因其在客单与利润结构中的重要性,依旧是许多门诊优先布局、用以拉升人效与单产的首选板块。
不过数字的另一面,却是一曲“难念的经”。
田雷先生在直播里说得颇为直接:“隐形正畸这事儿,医生、门诊、患者其实都各有无奈。一次性收钱、时间长、重启多,一环出问题就容易串成串。”
北京某连锁机构的运营负责人也分享道:"隐形正畸从来不是签单那一刻最赚钱,而是能不能稳稳地坚持到摘套那天。"
重启是这个生意最大的灰犀牛。
三次重启,利润几乎被吃光;周期拉长到三年,门诊只能靠其他项目填补现金流。所以在这种模式里,门诊赚的其实是时间差的钱,同时也承担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02|流程拆解与分段结算:如意系统的不同选项
在不少门诊看来,隐形正畸一直像个封闭的"黑匣子":从方案设计、膜片材料到生产和结算,几乎都被固定在一条预设好的链路中,鲜少有人真正去打破它。
如意系统则在这种封装的行业习惯之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它将这些环节逐一拆分开来,让医生和门诊可以自主决定方案生成、膜片选型、生产节奏,甚至把原本一次性收全款的付款模式,改为按步骤分段结算。
能把这条看似一体化的工艺链条拆开重组,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缔佳医疗长期积累的体系化能力。十年创业过程中,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亿元,拿下中国首张TPU膜片注册证,也是少数能够自研膜片原料、自产3D打印光敏树脂并自建全自动化产线的企业之一。也正是在这套供应链和研发体系的支撑下,缔佳孵化出了"美立刻"等隐形正畸品牌。
对不少口腔机构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开放的架构里,按自身的诊疗逻辑和风险偏好,重新组合自己的隐形正畸业务。

在儿牙MDSO联合创始人张鑫辉先生看来,这种从一体打包到多节点自主选择的转变,恰恰是存量竞争时代门诊需要的新思路。他提到,随着口腔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博弈,真正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机构,往往会逐步孵化出自己的定制化打法和品牌,而不仅仅依赖低价拉新。
当然,最容易被门诊感知到的变化,还是在收费模式上。
在传统做法中,隐形正畸几乎都要求签单当日就全额付款,这当然有利于锁客和快速回笼资金,但也意味着治疗周期越长、患者依从性越低,门诊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佛山领雅口腔林建斌团队在用了如意系统后,把这个流程干脆拆成了两段:
- 先收2000元,只做方案和10副牙套的生产;
- 让患者先戴上,亲眼看见牙缝收紧、排列有序,再来决定后续是否走全案。
田雷先生对此形容:“其实就是按步收费,各自为各自的责任买单。早期参与的几家采用类似分步方案的门诊,其全案转化率平均比一次性全额模式提高了20%以上。”
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位在下沉市场的门诊负责人就坦言:“我们这的患者更喜欢一次讲清楚、一次性搞定,不太习惯多次签单。但年轻客群确实更容易接受,心理负担小很多。”
而除了在付款方式上帮门诊减轻负担,如意系统更想拆开的,其实是医生在方案与材料选择上被动的局面。
03|从方案到材料:把诊疗主导权还回椅旁
如意系统在方案设计与材料选择上的"解耦",为医生重新赋予了更深层的主导权,而付款方式的变化则主要在缓解门诊的现金流压力。
在传统隐形正畸生产流程里,医生更多承担的是验证与监督的角色,治疗方案往往由厂商直接生成。而如意系统则在这一环节提供了三种路径:
医生可在椅旁使用AI牙医3.0 CAD系统自行快速排牙、分牙、布置附件,直接完成方案设计。
或将方案交由TPS多级专家中心,类似远程设计外包。
也可以两者结合,先由医生做初步设计,再交给TPS团队进一步优化。

在王碧医生看来,这更像是回到了正畸的本质操作。她在直播中提到:"过去方案几乎都是厂家在做,医生就像验收员。现在可以自己配,就像当年我们用钢丝亲手弯弓丝,重新掌握治疗的主动。"
如意系统将隐形正畸的"黑匣子"拆开,更深一层的不同在于材料选择。
许多隐形正畸品牌沿用的是单一模量的膜片,相当于"一根钢丝拉到底"。而如意系统自研的Mars膜片库则针对不同治疗阶段,提供多梯度的拉伸模量:
- 在初期排齐阶段使用弹性模量约1600 MPa的膜片,柔性更大、降低患者初戴痛感;
- 到关闭间隙阶段换用弹性模量约2400 MPa的膜片,传递力量更充分,以实现间隙关闭和排列;
- 稳定保持期则选择弹性模量较低的膜片,以提供适度张力,防止牙位反弹。

王碧医生打了个颇形象的比方:“固定矫正也是先细丝再粗丝,按生物学节奏慢慢来。不同膜片就像换不同的力学组件。”
方案的自主设计,加上材料的分阶段选择,几乎重塑了过去隐形正畸那种单轨道、全打包的固定模式。这就有点像定制家居:以前几乎都是一股脑全交给装修包工头,一口价签完单,后续用什么板材、选什么五金、怎样施工,全由对方说了算。而现在,诊所和医生可以自行挑选材料、细化方案,甚至把不同工艺单拆开给不同团队完成,按节点结算,出了问题也能精确追溯到哪一步。
吴锋博士在直播时曾提到,与其一味追求比别人更好,不如先考虑怎样做得不同。在他看来,真正的护城河未必是设备或价格,而往往恰恰在于门诊和医生自身的专业认知与风格。当更多方案掌握在医生手中,患者做出选择时依赖的,也就不仅仅是外在的品牌名头,而是对医生本人的信任。
这样的结构性拆解,不仅让每个环节都更透明,也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诊所、医生,乃至患者各自的位置和角色边界。
04|结构性重塑,最终指向的是风险与质量
当隐形正畸的流程被一层层拆开,很多门诊最先关注的就是:周期还能不能稳得住。
如意系统敢这样把"黑匣子"逐步打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把从方案确认到发货的周期数字化、可视化,并通过自动化能力变成可被预期的稳定节奏。这背后,是缔佳自研的自动化产线与AI ERP系统在支撑:从患者照片上传那一刻起,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特征点并归档,方案一旦确认,就立即排单、打印、后处理,几乎不需要人工多次插手。据其团队介绍,大部分病例可在24小时内发货,最迟不超过48小时。
归根结底,这种将工序与节点逐一拆解的做法,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质量管控:把原本隐藏在供应链深处的风险前置到每个环节,通过结构性重塑,让医生、门诊、患者都在各自阶段更清楚地承担责任、作出判断。
对于不少原本习惯"一次签全案、一次付全款"的门诊而言,这种被拆开的流程意味着要投入更多时间在中途节点跟进、解释和转化;患者自己也常常觉得一次签清更省心。但对于那些更在意现金流安全、强调方案分段管理,或者医生团队本就具备较强方案主导力的机构来说,这样的节奏反而提供了另一种可选的经营模式。
当然,当流程被拆开后,门诊也确实需要承担更多耐心沟通的工作。
林建斌先生在暑期活动策略分享时说,他们要比过去更频繁地为患者演示模拟动画,解释为什么先只做10副,再决定是否进入全案,"要把牙缝怎么闭合都讲明白,反而要多讲"。但在更多门诊看来,这并不是单纯的负担。患者知道自己每一步的钱花在哪,心态更踏实;医生在执行每个阶段方案时也更用心,少了"只盯摘套那天"的心态。
从长期看,这种透明化带来的好处逐渐显现:患者对疗程的期待和依从更清晰,关键节点更容易配合复诊;门诊也能把风险管理提前,少了那些原本因为沟通模糊而引发的重启与纠纷。与此同时,隐形矫治患者需要理解每一个阶段的意义,医生也被推着去承担更多主动管理的责任。
毕竟,生活中大多数的误解,往往都沟通不畅。
后言
有位门诊老板在暑期前跟我们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
“像是把所有零件都摊在桌子上,让你自己拼,按阶段付账,出了什么问题谁负责也更清楚。”
隐形正畸依旧是口腔门诊里那条最亮的营收曲线。只是往后看,这条曲线能带来多少确定的回报,谁又能在周期更短、重启更少、风险更低的路线上走得更稳,都不再只取决于签单的那一刻。
如意系统为行业开出了一块全新的试验田,它能被市场接受到什么程度,还要靠更多真实病例和更长周期去验证。
至少,它为这个行业提供了一种提醒:
很多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模式,未必不能被重新拆解、再拼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