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牙·讯|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和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BMC Oral Health》期刊发表了一项离体研究。该研究利用40个绵羊髂骨样本(经CBCT测定平均亨氏单位值696 HU,模拟人类D3类骨密度),系统评估了导板引导种植手术中骨钻孔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冷却液温度以及无冷却低速钻孔的影响。
研究指出,种植体与骨之间的良好骨结合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种植体材料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种植体表面需要通过喷砂和酸蚀等特殊处理创造有利于骨细胞增殖和整合的微观结构;以及种植体周围的成骨细胞必须表现出足够的细胞活性。
而在种植体预备过程中对骨组织造成的热损伤是导致种植体早期失败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强调,为保持骨活力,种植窝预备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47°C,且钻削时间应控制在一分钟以内,以避免不良影响。
实验采用基于CBCT数据设计并通过立体光刻技术(3D打印)制作的手术导板。研究使用K型热电偶(埋入点距预备位点1毫米)实时记录骨内温度变化。
实验设置了不同的钻孔方案:导板引导下预备窄直径(2.9mm × 8.5mm和2.9mm × 13mm)及常规直径(3.8mm × 8.5mm和3.8mm × 13mm)种植位点作为实验组;以传统徒手方法预备的3.5mm × 10mm位点作为对照组。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组实验条件:高速钻孔(900rpm)配合24°C冷却液(A组);无冷却液的低速钻孔(300rpm或600rpm)(B组);高速钻孔(900rpm)配合10°C冷却液(C组)。所有钻孔操作均采用标准化程序,包括两阶段钻孔(先2.3mm初钻,后终钻)及提拉动作,冷却液流速恒定在100ml/min(当使用时)。
实验数据显示,在所有研究组和所有种植位点,随着钻头直径增加,温度显著升高(p=0.001)。使用10°C冷却液的C组,终钻后平均温度上升至27.84 ± 1.77°C。该温升显著低于使用24°C冷却液的A组(30.12 ± 2.03°C)以及无冷却液的B组(30.90 ± 2.52°C)。
在导板引导且无冷却液的B组中,600rpm钻孔后观测到8个样本的温升超过10°C(骨损伤风险临界阈值),300rpm钻孔后也有5个样本超过此阈值。B组内600rpm钻孔后的温度(31.37 ± 2.46°C)高于300rpm(30.42 ± 2.52°C)。
此外,在配合10°C冷却液的高速钻孔条件下(C组),即使孔径增大,在8.5mm深度也未观察到显著的额外温升。这显示了低温冷却在控制热生成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手术导板的物理结构可能阻碍冷却液与钻头及骨预备位点的充分接触,而使用10°C的低温冷却液可有效补偿这一缺陷。
研究结论建议,在导板引导种植手术中,应避免采用无冷却液的低速钻孔操作,因其无法提供预期的热保护效果,反而可能增加骨损伤风险;采用高速钻孔配合低温(10°C)冷却液是控制骨内温度升高的更可靠策略。
研究团队同时指出该离体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活体组织的血管散热效应以及样本间的解剖学变异。他们建议未来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研究强调,尽管导板引导手术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导致更高的温升,但只要配合有效的冷却措施(特别是低温冷却液),其温升仍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威胁骨活性。导板技术在实现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植入、提高手术规划与执行的精确性、提升效率以及减少手术误差方面的优势,依然使其成为重要的临床选择。
扫码领取上述研究论文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