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牙·讯|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共同完成的《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二期手术增量专家共识》近日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正式发布。该专家共识针对种植修复中影响长期稳定的关键技术——角化黏膜(PIKM)增量的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及操作标准提出系统指导。
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宽度不足(≤2mm)与种植体周围炎、软组织炎症、骨丧失风险显著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二期手术是实施增量干预的黄金窗口期,此时种植体已完成骨结合,软组织环境稳定,可精准评估并同期处理黏膜缺陷,避免修复后二次手术的复杂性。
该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四种常用的PIKM增量手术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根向复位瓣(ARF)技术通过制备带蒂黏膜瓣并向根方移位实现增量,其优势在于无需第二术区且颜色匹配良好,但要求残留角化黏膜宽度≥3毫米,术后存在40%-70%收缩率,临床数据显示12个月后平均增宽1.15毫米。该技术尤其适用于上颌后牙区,可充分利用腭侧丰富角化黏膜资源,但在下颌区应用时受限于舌侧黏膜量不足及肌肉牵拉风险。
游离龈移植(FGG)被认为是PIKM增量的金标准技术,通过移植自体腭黏膜(厚度≥1毫米)实现可靠增量,成功率高达93%,平均增宽达3.73±1.93毫米且长期稳定性佳。其局限性在于供区术后疼痛、颜色不匹配及组织获取量受限,临床适用于角化黏膜严重不足(宽度<2毫米)的区域,是下颌区黏膜匮乏时的首选方案。<>
条带状游离龈移植(SFGG)采用1-1.5毫米厚的条状黏膜平行植入,通过间隙的二次上皮化减少供区创伤。该技术虽能改善颜色匹配问题,但操作耗时且技术敏感性高,常需联合异种胶原基质(XCM)使用。研究显示其6个月增宽效果(3.3±1.6毫米)略低于FGG,主要适用于上颌前牙美学区或大范围增量需求。
软组织替代材料(如异种胶原基质XCM)可规避自体取瓣创伤,但存在显著收缩(34%-51%)及增量效果较弱的问题。临床数据显示其增宽值(1.8±1.0毫米)和增厚值(1.7±0.6毫米)均低于FGG,适用于无法耐受供区创伤或优先考虑美学整合的患者。
共识指出,选择适当的PIKM增量手术技术受多种因素影响。上颌前牙美学区首选SFGG联合软组织替代材料以平衡美学与功能;上颌后牙区推荐利用腭侧黏膜优势的ARF技术;下颌区域则依据残留黏膜宽度分级处理——当宽度≥3毫米时可选择ARF、FGG或SFGG;2-3毫米时推荐FGG或SFGG;<2毫米时必须采用fgg。患者黏膜厚度、经济因素及美学需求应纳入综合评估。<>
该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PIKM增量手术的决策树,帮助医生根据种植体位置和剩余角化粘膜宽度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法,确保种植体治疗的长期成功。专家组同时呼吁未来研究应关注解决现有临床证据的局限性,开展更长期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标准化的客观测量方法,并开发具有更自然美学效果、收缩率更低的新材料。
扫码领取《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二期手术增量专家共识》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