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付困局:规则之外,市场还有多少腾挪空间?

产研部
2025-03-13

困局.png


在所有涉及长期承诺的交易中,信任是最重要的货币。患者愿意提前支付数万元进行口腔治疗,这不仅是商品的简单交换,更是一次时间上的押注。然而,近年来,这种信任关系频频崩裂,患者资金被卷走、机构跑路的新闻层出不穷,最终将矛盾推向监管者的案头。


各地纷纷试图为“提前交付的信任”加上一道保险杠。苏州市的“苏智合”模式、深圳市的“商业保险+数字人民币+平台监管”等,都是希望通过不同的监管手段来维护患者的权益。然而,市场的本能是规避束缚,机构试图绕开监管,消费者则在“资金安全”和“价格折扣”之间摇摆不定。监管的缰绳已经拉紧,但市场是否真的无处可逃?


医疗预付费的问题,在本质上与健身、医美、教育行业的“资金池模式”并无二致。商家通过提前锁定大额资金,获得现金流优势,并进行再投资与扩张。但口腔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高客单价与长治疗周期,患者一旦遭遇资金断裂时,往往处于极端弱势地位。因此,监管的逻辑在于让这笔钱“按进度释放”,以减少机构挪用资金或直接“跑路”的可能性。


然而,市场反馈远比政策制定者预期的复杂。在调研中,一家首批入驻的商户声称“没听说过这个平台”,但在销售过程中却不断引导患者使用医保结算。这意味着,一旦监管触及商家的核心利益,市场的自发对策便迅速展开。


深圳模式的监管则更具强制性,通过保险体系的兜底,减少了商家的资金操作空间,并使每一笔交易都可被追踪。这是目前最具可执行性的方案之一,但其成功的前提是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普及,而在市场仍然习惯于现金支付或信用卡分期的情况下,这一转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说苏智合的核心问题在于市场绕监管的可能性过高,那么深圳模式的问题则在于“监管成本”最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当机构无法自由支配预付资金时,定价策略必然调整,价格体系随之改变。政策可以规范交易,但无法阻止市场重新计算价格,最终谁来为更安全的支付体系买单,才是最大悬念。


面对更严苛的预付金监管,商家们迅速找到新的腾挪空间。会员制成为最早的规避手段之一,表面上规避了监管定义的“预付医疗款”,但实质上仍然是患者提前支付未来的治疗费用。商家还可以将会员权益与第三方服务捆绑,绕开监管的审查范围。


如果市场永远在寻找规则的缝隙,而监管的目标只是封堵漏洞,这场博弈便会陷入无休止的循环。然而,真正能让口腔行业走出“预付金困局”的,不是单纯的监管加码,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进化。

……


本内容为【好的牙Pro】会员专属,点击加入会员,即可阅读全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1
ABUIABACGAAg2KPkxQYoqJ-anQQwsAk4ygI
广告图2
ABUIABAEGAAg0u7pxQYojpO_yAIw4BI42AQ
会员解锁·更多产业深度内容
1  /  16
自由容器
去往PC端
更大视野·更多细节,点此去往PC端 >>
插件代码
企微礼遇
添加企业微信,获取这些权益:
  • 🧠 政策/数据更新第一时间通知
  • 📚 行业精选资料包领取
  • 🧾 会员更新提醒 + 解锁提示
  • 🎉 社群活动 & 优惠券福利
  • 💬 客服在线答疑(内容/下载/咨询)
自由容器
插件代码
【好的牙】内容基于公开资料与专业判断,供行业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读者需自行判断与承担风险; 版权归属本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商用。 🧾 如需勘误 / 投稿 / 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HDSW_001